2007年9月27日

伊朗電影之母-洛珊‧班妮蒂瑪(Rakhshan Bani-Etemad)



洛珊‧班妮蒂瑪,這位國際知名的伊朗女導演,已從影三十餘年,拍攝作品二十餘部,見證著伊朗政局的轉變以及與電影工業發展相緊密連結,被伊朗人民稱為「伊朗電影之母」,在二○○四年女性影展將其作為導演專題之前,想必許多台灣觀眾對她相當陌生,但這十幾年來在台灣的影展或是影片發行中,卻不乏看見伊朗電影的身影,只是我們看到的多是伊朗男性導演作品,像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與馬基‧麥吉迪(Majid Majidi)等,在女導演作品部份,我們所能遇見的似乎只有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的妻子以及女兒們的作品,而她們的作品卻只代表伊朗女性視角的某部份觀點;其實伊朗自1979年改革以來,政府對電影的檢查制度較為鬆綁,呈現較多元的電影觀點及題材,而大學電影相關科系的女性比例也高於男性,新一代女導演相繼出爐,像Tahmineh Milani、Bacheh na- ye talaq、Pouran Derakhshandeh、Parandeh-ye kouchak-e khosbakht、Zaman-e az Dast Rafteh與Obour az Ghobar等人,其作品更是突顯不同於男性導演的視野與關懷。

在現今文化與地域間的距離已非正相關,取而代之的是各國家/文化間與強勢國家/文化的親密距離,強勢文化凌駕弱勢文化的價值與精神,並以此作為「文明化」的唯一標準;中東文化對於西方以及受到強勢西方文化的各國人民而言,就如中東女性裏著面紗般的神秘難解,而中東女性長期以「西方式的想像」再現著:是等待「西方文明」救援的形象、有著受到伊斯蘭教義父權禁錮的宿命;幸而近幾年有更多的伊朗女性開始拿起攝影機,掌握發聲權,透過影像的力量發出伊朗女性自己的聲音以及對於自我位置的詮釋,在這些女導演的作品中,我們得以了解伊朗社會的種種問題以及伊朗女性關注的議題,同時我們也看見伊朗女性獨立自主,努力尋求生活條件的改變,以及參與社會改革的主動形象,這與西方文明所想像的「等待角色」落差頗大,並且也與台灣觀眾最熟悉伊朗男導演阿巴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相逕庭,在其作品中從早期《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到《風帶我走》中女性的缺席,或是《橄欖樹下的情人》裡女性的噤聲,女性如同影片背景般存在但不具自主性,甚至在《櫻桃的滋味》影片呈現出彷佛男性才有能力/資格討論「死亡」、「追尋生命意義」等嚴肅議題;對於長期受到西方之眼、西方之心的台灣,雖然與伊朗同身處亞洲,對其認識與觀點仍顯單一,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位擅長描寫伊朗底層社會人民處境,以女性觀點出發,直指伊朗社會問題並且偏向嘲諷時政的洛珊導演作品中,稍稍彌補台灣人民國際視野的不足,而也認知到伊朗電影並非純然由童真無邪的「阿巴斯風格」代言。


伊朗電影之母-洛珊‧班妮蒂瑪



洛珊‧班妮蒂瑪,1954年生於德黑蘭,就讀戲劇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Dramatic Arts),於1973年開始替電視台編寫劇本,四年後開始執導自己的電視紀錄片至今,拍攝議題偏向對於當時政治情勢的嘲諷與呈現伊朗社會裡女性堅忍著困難的處境。1987年,她籌資拍攝第一部劇情片《界線之外》(Off the Limits),直指當時伊朗氾濫的官僚文化;1991年的劇情片《憂傷的娜葛絲》(Nargess)在斯洛伐尼亞(Slovenia)首都利比安納(Ljubljana) 首映後,隨即贏得伊朗國內最知名的Fajr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這是該電影節開辦以來第一位女性導演獲此殊榮,並初步打開她在國際影壇上的名號;1995年《藍色面紗》(The Blue Veilied)更是獲得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與荷蘭皇家文化發展基金會(Prince Claus Fund fo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等各項殊榮獎項;自此洛珊‧班妮蒂瑪成為第一個享譽國際的伊朗籍女導演,她的作品繼續獲得國際間的讚賞與關注,許多影展紛紛設立導演專題藉以聚焦討論,同時她的作品也在伊朗獲得人民的支持。



一、善用影像力量作為伊朗女性噤聲已久的發聲者

洛珊早期在電視台工作,她了解影像力量的無遠弗屆以及掌握發聲權的重要性,因此她深刻意識到伊朗女性若不發出聲音,不表達意見,伊朗社會的女性處境永不改變;所以她善用自己擅長並且巨大的影像力量,對觀眾說話,希望他們能有所回應,或是藉之提供不同於主流價值或官方的觀點,就如同她的作品《我們的時代》中大部份參選女性一樣,參選只是為了要表達伊朗現今女性的處境、問題並且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它。洛珊在伊朗的電影工業裡,能塑立女性主體性,運用其能掌握的社會資源,勇於發聲,以藝術商業兼具的形式,呈現出女性自覺、自主與敏銳細膩的社會觀察力,實屬不易。




二、以影像創作,積極參與公眾事務

洛珊的作品,常常是劇情片與紀錄片等類型交叉或並行運用,而兩者互為影響,就如高達所說「最好的劇情片就是最好的紀錄片,最好的紀錄片就是最好的劇情片」,她將對於所處社會的所見所聞變成紀錄或是編劇題材,運用女性視角,抒發女性觀點,顯現出當今伊朗社會的四大問題:高學歷高失業、貧窮、吸毒二十歲至四十歲間的單身青年移民潮;同時對於女性的處境更是直言不諱,她以鏡頭參與歷史,以鏡頭化為女性發聲力量,並且也常運用家庭倫理的故事將伊朗社會縮影溶入其中,例如《藍色面紗》一片中,貧窮且家人吸毒的年輕女子,辛苦地工作養家,而與老闆之間的真愛,卻無法超越伊朗社會的階級意識所帶來的批評以及不諒解,間接批判伊朗社會的道德框架凌駕人性價值的殘酷境遇;又如《爛心城市》(under the Skin of the City ,2001),陳述出伊朗改革以後所造成經濟凋敝、人人為己、人民對政改喪失信心的社會現況,劇中的年輕人有夢難圓,最後逼得賣掉家中僅有的房舍,藉以換得遠離家鄉打工的機會,或是僅能從事非法工作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等情節安排。在她的作品中,主角男女不拘,但其乖張受苦的命運卻與伊朗的政治、經濟、性別、階級文化等習習相關。

洛珊的作品貼近人性及伊朗社會,並且透過影像指陳出伊朗問題,她關心底層人民悲慘不斷循環的命運,她也深深感受著在社會裡,女性所處的尷尬角色的扮演和難題;她更看見伊朗社會正處於邁向民主時代的過渡期,同時她也點出伊朗政治敗壞是人民痛苦的根源,更正視新一代年輕人正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改革,希望邁向更美好的未來,並且她企盼能藉由她的作品引起伊朗觀眾的討論以及關注,能化為行動進行「改變」,而她也呈現出伊朗女性的堅強應對這所處「轉變社會」的形象,一改西方的「中東女性形象」,這是她身為女性參與公眾事務的積極展現,也難怪她的作品能引起伊朗人的共鳴與肯定。




三、揭發社會底層市井小民的處境,力求觀眾共鳴

在她影片裡的人物,尤其著重社會不起眼小人物的深刻描寫,以其作為劇中主角,藉此突顯目前伊朗社會正待解決及關注的問題,而在身處底層的小人物,雖然受到無情伊朗政治社會動盪的影響,讓其生活更陷入絕望,但在絕望之中小人物仍努力向上仰望攀爬至安穩美滿的生活,在其所塑造的人物中,帶著人類堅韌的毅力與生存的本能,例如在《憂傷的娜葛絲》影片中,因貧窮而走上偷竊之路的男主角,渴望著一段穩定的婚姻生活,無奈天公不作美,點出伊朗底層人民的無法翻身的宿命;或是在《我們的時代》中,呈現出單親女性在伊朗社會的處境,歷經二次染上毒癮的婚姻關係,主角以性別不平等的微薄薪資,努力照顧幼小的女兒以及眼盲的母親,在尋找租屋的過程中,更是突顯伊朗社會性別差異對待的困境,而主角的睿智言語以及獨立自主形象,最後禁不起殘酷社會文化禮教的一擊而曾經絕望,如此的真實形象必定引發觀眾的認同以及憐憫。

這或許是洛珊所運用的策略之一,因為在現今的電影中,有太多影像善於編織美妙的人生幻景,觀者僅能從中稍稍逃離現實,以獲得短暫的滿足及力量去面對絕望的處境,但她卻以現實社會深刻並真實地描寫,不管是在貧窮所受的艱難、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愛情、或是遭逢無可避免的犯罪情勢等情節的塑造,皆衝擊著伊朗過於保守和自衛的社會環境,讓人們不再逃避,而是正視問題所在,並且激發其改變的動力。在表現形式部份,她以特有的女性細膩觀察、悲憫的力量,以及長期對於社會的調查研究之姿,並且從不重複相同的創作概念,總在想像與社會連結的領域裡說著不為人道的故事,以通俗平易近人的電影語法呈現,企圖要引起更多普羅大眾的迴響而非僅於電影人。

在一個正處改革的社會中,女性的公眾參與更是不應缺席,洛珊透過她熟悉的影像創作,企盼女性處境的身影及問題被看見,於社會改革中也能有所改變。
而在數十年歷經改革邁向民主化現代化的台灣社會,至今卻無與洛珊足以比擬的女導演產出,是台灣社會的文化樣貌對於女性的箝制不深?還是台灣社會並無底層人民問題所在?抑或在資本消費文化的台灣社會裡,已逐漸失去對於所處時空的關懷?甚而在長期威權的政治體制中,台灣女性尚正在學習如何參與?如何介入?又或是正在蓄勢待發?在近來許多台灣女性導演在影像創作的質與量不斷蓬勃發展並在國內外頻頻獲獎的同時,運用影像發揮多元的社會關注實有其必要,期盼台灣的「洛珊‧班妮蒂瑪」有昭一日能誕生!

參考資料:
巫祈麟,<面紗下的吉光片羽-專訪伊朗導演洛珊‧班妮蒂瑪>,《破報》,復刊第330期,2004/10
彭怡平,<生活美學報>,第117期,2004/10/12
http://www.friendly-cat.com/
Naficy ,Hamid “Veiled Voice and Vision in Iranian Cinema:The Evolution of Rakhshan Banietemad's Films”,2000
http://www.iranchamber.com/cinema/articles/veiled_voice_vision_iranian_cinema2.php
“An interview with Rakhshan Bani-Etemad, co-director of Gilaneh”,2005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5/oct2005/bani-o03.shtml





此文收錄於《女性。影像。書》(2007)

相關連結:

導演訪談 Rakhshan Interview

IMDB導演年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