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英國倫敦女性影展是在2007年的3月,記得在以當代藝術為主的ICA(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進行將近一星期的活動,在兩個不大的放映廳中,高比例的女性觀眾與導演們討論著有關製作面的細節或是紀錄片中真實人物的後續。但從主持人、導演到觀眾沒有人以性別或女性主義的角度討論影片,如此的情形,對於當時已習於台灣女性影展的映後座談,性別思維式討論的我,的確有點失望。好像這個影展打著「宣傳女性拍的影片」卻一點也不想跟女性主義有任何掛勾,而這樣的文化活動似乎變成只是女性慶賀女性作品的活動;但這樣的想法,在兩年後第二次參與有不同的感受。
從電影的選擇、延伸的活動,還有這個影展的slogan: celebrating women filmmakers可以看出這個影展以支持女性影像創作為主,除了提供一個平台介紹英國及世界各地的女性導演作品外,也舉辦許多相較於其他機構較便宜的相關影像的訓練工作坊,而創新單元更提供影像與其他藝術交會或是新媒體藝術如何為影像注入創意一個重要機會。這個影展希望能透過影展平台讓女導演有個與觀眾互動的機會,同時也讓年青女導演透過資深女性影像工作者建立典範,刺激更多女性投入電影工業。
雖然這個影展以為女性電影工作者及其作品曝光及培訓後力為主要宗旨,整體思維仍不出女性主義的實踐,只是與台灣女性影展關注的方向不近相同,對於從英國電影工業出身的策展人,當初籌辦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在英國電影工業女性影像工作者比例過低,尤其是劇情長片的女導演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再者,她認為透過鼓勵女性影像創作而呈現不同的觀點並彰顯女性創意是現今影像時代中,女性主義實踐最好的方式。她也自許為女性主義者,只是跟1970年代女性主義者關注女性權益、理論建構有所不同,而是透過設立實體的女性發聲及彰顯女性思惟的管道。
這個影展成立於2005年,就女性影展的歷史光譜從1970年代開始來說,非常年輕,由於她透過與其他機構連結的方式,借力使力,使得這個影展無論從影展規模以及其他延伸活動來看,成長算快速。例如在巡迴部份,透過與其他藝術節、地區藝術電影院、或是在其他電影節設立BEV專題來擴大放映點。在2008年,設立First Weekender Club,作為線上社群,讓劇情片女導演在發片之前與這個club成員對話,作為發行成功的先試。同時也成立BEV Labs,舉辦許多電影相關訓練課程,挖掘有潛力的女導演進入電影工業。例如今年(2009)”Last Laugh”便是將現有在劇場、廣播、電視界的女性喜劇作者透過這個工作坊,結合Skillset的資金以及Wrap X製作公司,將這些女性喜劇作者的劇本拍成電影;並且透過此重新思考女性喜劇演員及演說者新的角色,去除原本的刻板印象。再者,擴及教育面的推廣,從2008年開始與郵寄方式的線上影片租借公司Love Film一同設立Film Club,主要是提供機會讓年青學子跟導演有面對面討論的機會。
剛五歲的英國倫敦女性影展,並沒有呈現牙牙學步之姿,雖然跟台灣女性影展相較是小而美的規模,但其蓄勢待發,值得期待。
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這個影展,可參觀其官方網站及官方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