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

法國Ceteil女性影展(一):影展簡介與2009影展開幕篇

(2009 法國Creteil女性影展的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



(二十幾位受邀參加的影展的導演們,其中有著名的美國女同志實驗影片之母 Barbara Hammer以及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獨立導演 Julie Dash)



(十數人組成的青少年評審團)



(法國鋼琴家伴奏與阿拉伯歌手的演唱)



(此屆的七位評審團,右邊主持人為策展人Jackie Buet,左邊為與選片人及英文翻繹Norma Guevara



女性影展是西方1960年代末所揭起的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下的延伸物,當時女性主義者意識到影像的傳播的重要性以及電影工業的父權意識型態的宰制,紛紛跨行參與影像製作,尤其是藉以實驗影像來打破父權電影語言或是透過紀錄片方式藉以增加更多的女性肖像及女性歷史書寫。但除了參與電影產出外,女性主義者發現帶著女性主義色彩的女導演作品,在既有的發行及放映管道上似乎滯礙難行,因此又發展出女性主義/女同志/獨立製作的發行管道,像在1970年代即成立的女性電影發行機構 Women Make Movies。而女性影展成為重要女性主義電影及女導演作品重要放映管道。



1979年成立的法國女性影展,可稱為歷史最悠久女性影展。據統計,1970年代間西歐及美國地區相繼成立至少四十個女性影展,後來因為經費取得不易,以及內部組織成員對於女性影展選片標準與科層制度意見紛紛擾擾,再加上當時「反挫」聲浪的崛起,相繼停辦,而Creteil女性影展成為碩果僅存者,在規模上也堪稱世界女性影展的牛耳角色。



2005年時,參加柏林影展後,到巴黎邀請瑪格麗特 馮卓塔來台,並且拜訪Creteil女性影展組織並在他們的女性電影檔案中心看了凱薩琳 布蕾亞早期的作品;當時對於影展基本組織經費由政府補助更羨慕不已,包括六個全職工作人員薪水,位在藝術中心(Maison des Arts)的便宜租金的辦公室及三個放映場地(分別為約1100座位及200座位放映廳,以及50座位的studio),並且也成立IRIS女性影音檔案中心,擁有7000部影片,300張音樂,6000個圖片,最主要還有這個影展所有放映過10000電影以及300電影工作者的檔案;該影展手冊中圖像文字的保存,不止有利於相關研究的產出,也正建構這個影展歷史與觀眾認同,更能從中窺探女性影展三十年在節目規畫、相關活動策畫與其他單位合作等變化,以及女性電影發展的足跡。



該影展從1979年創立時,便得到政府固定經費補助,有了基本的影展運作經費是這個影展存活至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核心工作人員的長期全職聘任也有助於影展業務推廣與品質的掌握,再加上同位在藝術中心的放映場地,也節省不少在洽詢合作戲院的人力或運送費用。



從搭往地鐵進Creteil,在我借住的朋友住處位在巴黎一區的地鐵站內便能看到女性影展的海報,背景是美國國旗,一個身上塗著美國國旗與電影膠捲意象的性感女性,手持著攝影機,頭戴著嘉年華會式的深藍色假髮,騎著白馬凝視著觀看者;如此的形象點出今年影展主題 「看不見的疆界-歐洲中的美國,美洲中的美國」(Invisible Borders- 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並且點出女性影展精神-用影像書寫女性以及女性視角展現。



開幕當晚搭地鐵到郊區的衛星城市Creteil,約莫八點半,到達藝術中心大門,中間鋪著紅毯,內部燈火通明,人影叢叢,跟外頭荒涼的景色成對比。在中心裡的迴廊處盡是人潮,各自聚集一群群的參與者交談著,或見到多年不見老友般的擁抱,或藉此認識新朋友的社交時間;而在樓下一個廣場般的空間更是滿滿人潮,後來我被工作人員帶領到樓下廣場,這是為來自世界各地影人或是影展相關貢獻者而存在的開幕酒會。待約莫九點,工作人員宣告大家進放映廳,至少八百人的場地座無虛席,在開幕影片放映前約莫兩小時的開幕典禮,英法雙語的雙主持,由策展人Jackie Buet與選片人Norma Guevara共同擔任,由兩人默契十足且輕鬆的主持方式,還有隨時變化色彩的美國國旗舞台佈景以及矗立在舞台中間的鋼琴,除了突顯今年影展主題外也為整個開幕氣氛定調。



一開始,一如大多數的影展開幕,由策展人介紹今年的主題以及感謝贊助者及支持者,接著邀請今年不同型態的評審團(包括一般評審團;以及大學及青少年評審團)紛紛上台並一一分享此次參加的感想,在其間穿插著由阿拉伯著名女歌手與法國女鋼琴家共同組成阿拉伯歌曲的演唱,此時影展現場似乎轉換成音樂會場景;接著繼續介紹今年邀請到的電影導演上台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一一分享著參加影展的心情,二十幾個導演橫列在舞台上頗為壯觀,不過語言是了解文化最大的隔閣,對我而言除了英文,法國、義大利文、阿拉伯文可稱為鴨子聽雷,或許主辦單位這樣安排想呼應今年主題吧!



就在這樣的致謝儀式:上台佳賓一一致詞、獻花、並回應主持人的問題,已經是十一點了,這時才真正放映開幕影片,由一部加拿大魁北克導演Leo Pool的新片 “My Mother is at the Hairdresser's”(Maman est chez le coiffeur)(2008) 以及澳洲導演珍康萍的短片 “The Water Diary”(2007)Leo Pool影片因為是法語發音,並沒有英語字幕,所以只能透過視覺呈現來推敲劇情了,而這樣的觀影策略也接著運用在觀看該影展的其他影片上,這更令我感受到語言的疆界;然而沒有英文字幕是象徵不國際化?還是法國人自信的展現?是個大議題,或許待日後另闢文討論。



兩部影片近兩小時片長,放映結束已近午夜一點,現場數百人才開始從藝文中心出爐,如此的時間安排呼應法國人的時間觀與文化觀,跟台灣文化活動的時間安排還真大大不同;初到巴黎的我,正擔心著地鐵關閉時間而傷腦筋時,同行剛認識的法國導演告訴我,地鐵應該在週五及週六時午夜兩點關閉,大批人潮在午夜一點多的巴黎郊外地鐵站等地鐵的情形,也讓我的神經鬆了不少。回到朋友住處近午夜兩點,大概是我畢生難忘的女性影展開幕吧!


法國Creteil女性影展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