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

法國Ceteil女性影展(二):2009觀影觀察篇

(藝文中心大廳右邊便是販售影展手冊及紀念品處,還有場次表看板)


(藝文中心的入口大廳處,左邊是餐廳,正前方是影展服務前與售票處)


(在至少八百人放映廳入口處的長長攤位,附近戲院Cinema La Lucarne也設一攤位張貼正在上演女導演作品海報)


(在影展現場的迴廊上,展出AnneLore Mesnage的攝影展 "Entre dEux")


(放映Julie Dash 的"The rosa Parks Stroy"前,再次邀請此次參展的美國導演們發表感想)



(半開放式的論壇活動,觀眾可選擇到論壇空間裡的庭坐著聆聽,還是倚著四週圍的欄杆聆聽,任君自由選擇)



在影展待了七天,所感所聞當然不免從參加台灣女性影展的經驗中出發;與台灣迴異的歷史社會文化情境下產生已有三十一年歷史的影展,只透過一年的觀察便要作為對於這個影展形貌的再現,不免較無公信力也有偏頗,因此該文章只當作個人參與影展的回憶、所感所想的暫時集結,是一個在台灣文化底蘊下關注女性影展者的視角。



說說影展的文宣品方式與台灣影展大不同,該影展大量印製只有今年主題及片名的簡單摺頁作為主要的宣傳品,只作為影展訊息的告知,時間表及影片簡介可上網查詢;到了影展現場,可以免費拿到場次表,但是節目手冊得花5歐元。我思考這樣的宣傳方式是否也可用在台灣影展宣傳上?當民眾拿到影展手冊時,發現還得上網查詢場次表及影片簡介是否會降低觀看的意願呢?反之,在文宣品上直接放上時間表與節目內容是否真能達到刺激觀眾前往的動力?或許這也跟各區域文化活動宣傳習性有關。不知是否有相關研究或是文化活動有作此調查,在此只先作一提問與個人見解與之參考。



對我而言,此影展如此的文宣品印製費比例的分配上,或許更具環保及經濟效益;因為大量的文宣散發,印製的量永遠都不嫌多,像是亂槍打鳥,很多人拿了許多活動手冊,卻不一定有時間或是花錢參加,許多文宣品最後可能大多是進垃圾筒的命運;對於那些真有意願想看者,應有動力上網下載,或是就近去巴黎及Creteil可以拿場次表及買節目手冊的地方,以補其文宣品內容的不足。再者,購買節目手冊也是女影觀眾支持該影展的方式,而影展又可從中有些收益,在用於文宣的紙量應該節省許多,更是展現環保意識的表現。當然除了節目手冊的影片簡介有簡短英文介紹外,所有的文宣皆以法文呈現,對此影展的文宣作法或許會因此而誤解,但也希望引起重新思考影展文宣品的思辯。



接下來我想談談影展工作人員與影展觀眾的年齡結構;在影展工作人員部份,台灣影展工作人員幾乎年輕化(大多三十五歲以下),很少看到退休族群加入影展工作人員行列;在這個影展現場的服務台、販賣影展手冊及紀念品處以及接待電影專業人士的櫃台人員都是幾近滿頭花髮的女性,只有電影票販售處、放映廳收票人員、新聞人員接待處以及部份的影展核心員工為四十歲以下者。在影展觀眾部份,相較於台灣女性影展觀眾年齡(以2035歲為主要觀眾,再者是50歲以上的退休群)而言,年齡分佈較廣,除了白天的青少年教育場、晚上主場放映以及以年輕相關主題電影有較多年輕族群出現外,四十歲以上的觀眾比例較高。如此的情形,可能跟這個有三十一年歷史影展有關,許多忠誠觀眾與工作人員一直參與,自然在參與的年齡層上比例較高,再者也可能跟法國觀影人口結構有關,進電影院看電影已變成中老年的休閒活動之一。



在評審機制部份,主要分為:由法國劇場界、電影界以及學界所組成七位評審團,大學生及青少年評審團。在七位評審委員中竟然女男比例是三比四,這大概是其他女性影展的評審機制中較少見的。再者透過年輕學子組成評審團從女性影展影片中選出他們喜愛影片,再到校園推廣並依此安排白天的教育場,由老師帶領班上學生作相關教學;如此方式除了讓莘莘學子有參與影展運作的機會外,更是培育年輕觀眾的聰明策略。這個影展也藉由觀眾票選,提供三個不同獎項與獎金,除了提供放映平台外,也以獎項及獎金實質支持女性影像創作。此獎項分別為:第一是最佳劇情長片的電影藝術競賽,由Creteil市政府提供獎金,票選最高者得獎金3048歐元;第二個是最佳紀錄片的的電影藝術競賽獎,由the Conseil General du Val-de-Mame提供獎金,票選最高者得獎金3048歐元;第三個是法國短片競賽獎,由該女性影展提供獎金,票選最高者得獎金500歐元。



該影展在影片放映的特色部份,就是每天晚上九點的主場放映,在放映前皆有相關活動,包括導演出席或音樂演奏,由策展人與選片人雙主持為主場放映進行熱身;就影展宣傳角度而言,每天皆有新聞,可以保持媒體持續報導,增加影展曝光率;就吸引觀眾而言,影展期間除了觀看電影外,在每晚主場的附加活動,更是讓觀眾值回票價。除了之外,女性影展也運用許多較有規模的影展也常做的方式-發行電子報及日報,藉此讓影展與觀眾保持緊密關係。



由於Ceteil地處在巴黎市邊緣,巴黎市內除了藝術電影院在量與質上算完善外,平均每天有兩個影像放映活動,因此該影展面對競爭的影展以及藝術電影市場,也運用鼓勵機制來提昇觀影的意願,例如為鼓勵觀眾看早場,提供免費可頌及咖啡的溫馨早餐,還有每晚晚場結束後,有夜間公車送回巴黎市中心的服務。



除了影片放映外,每天六點在半開放的空間舉辦論壇,觀眾皆可在那空間四週選擇要倚著二樓欄杆還是在論壇空間裡舒適座椅聆聽,任君自由選擇;而這空間在沒有論壇的時間時便成為觀眾休憩的場所。在影展期間,整個藝文中心成為女性影展的揮灑場,除了放映廳、論壇空間、以及從中心大門一進來的影展相關攤位外,中心迴廊牆壁上正進行著兩個女性攝影展,一個是Francoise Huguier ‘Kommunalka’(該攝影展配合同名影片在此影展放映),以及AnneLore Mesnage ‘Entre dEux’;以及在接近八百人放映廳入口處,設置一系列的攤位包括此次合作的電影院所張貼的電影海報,法國婦女組織資訊,女性書展,以及公平交易的咖啡及巧克力產品販售。



觀眾到此除了看電影,逛攤位,以及參加論壇外,藝文中心裡的咖啡廳、餐廳、以及中心外的廣場湖畔,也是個休憩的好場所;對於影展參與的外賓而言,該中心附近有三間旅館,又位在購物廣場旁,且離地鐵站約五分鐘路程,地理位置雖然在巴黎市邊緣,但生活機能算相當方便。藉此得知,在當時設立該藝文中心時便已將日後舉辦國際性文化活動的連帶設施都考量進來,因此女性影展才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繼續努力著。



此外,法國Ceteil女性影展正嘗試著建立世界女性影展代表的交流平台。在影展期間,舉辦一個非正式的女性影展代表會議,來自各國的女性影展代表(主要還是來自歐盟國家,此次尚有台灣及土耳其)彼此交流影展操作、困境、以及影展主題詢片等。今年的影展代表們有個未來交流平台的基本運作模式:由法國女性影展建立電子郵件網絡作為各女性影展訊息的傳佈與交流,未來希望能輪流到各影展舉辦這樣的會議。女性影展籌辦者開始意識到網絡的重要性,在日益競爭的全球影展市場,影片租金上漲以及資金籌措日益困難的環境下,女性影展如何能透過該網路集結力量,甚至將這力量擴及至女影相關事務,值得期待。


法國Ceteil女性影展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