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ie Dash 近照,她帶著可愛蓬蓬頭出席2009年女性影展
1991年Julie Dash以其第一部劇情實驗長片《塵埃的女兒》 “Daughters of the Dust”, 其探討美國黑人移民認同,多線敘事與實驗風格,雖然在當時票房上未獲得佳績,但卻開啟以往美國電影中女性形象及相關研究另一扇大門:從以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為主的論述加入種族、移民、階級等議題的討論,其後來的作品皆以非裔美籍族群作為主角,雖然運用不同類型表現,卻都環扣性別、族群、認同、以及階級等議題的呈現,也奠定了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獨立製片者的稱號。
2002年她的電視電影《人權鬥士:羅莎派克》 “The Rosa Parks Story”, 描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Rosa Parks的故事,該運動自1950年代萌芽,1960年代成為美國史上少有大規模的黑人集體發聲,也瓦解許多美國過去對於黑人不人道的制度。這部影片可稱為美國少數族群的影像策略與其奮鬥的結果,因為如此的題材能出現在大眾傳媒中,也展現美國黑人多年來在大眾傳媒中爭取發聲權/身影權的成果,同時在影像書寫論述中,也是該族裔的自我詮釋權豐富該影像再現的體現。在Dash最初的實驗影像風格中,引起的是女性與族群電影研究的討論,但較無法透過該影像與族裔內/外大眾對話或引起共鳴。《人》在美國電視頻道中播出,以通俗感人,貼近大眾的敘事呈現,除了建構該族群認同外,也試圖提供與其他族群間對話。
該影片為美國黑人女性的歷史的影像書寫,透過這個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重要起點,證明女性在社會運動並沒有缺席,甚至佔了重要的位置;在這個運動中,如果沒有Rosa之前,持續許多拒絕讓座給白人的年輕黑人女性們;如果沒有積極參與NAACP(有色人種促進會)的Gani,將Rosa內心信仰激發而出;如果沒有勇敢堅持對的事情與尊嚴的Rosa、如果沒有「女性政治顧問委員會」(WPC)理事長Jo Ann Gibson Robinson透過Rosa行動而引發持續的抗爭。如果沒有這些尚未被主流美國黑人歷史提及女性的參與,又如何造就後來我們耳熟能詳地由金恩博士引導,接著一連串的抗爭?或許可以這麼說,在這個大規模的黑人民權運動中,Rosa拒絕讓座給白人的行動為一個催化劑與啟發,那麼 Jo Ann Gibson Robinson發動學生發傳單,號召黑人抵制坐公車,即是開啟非暴力抗爭的開始;而之後金恩才繼續這個抗爭。然而若沒有這個影片或是任何相關的書寫,重新將這段隱沒歷史再現出來,我們所得知的仍只是金恩所造就而出的運動。
在這個以Rosa作為主角所呈現的劇情片中,Dash並非採以英雄神話式的描述,反而展現Rosa的多重面貌,也是女性能動性的展現,像是其少女時代情竇初開、愛情的甜蜜、甚至是床戲的人性化安排,當她面對自身族群權益與私領域的掙扎,其間的傍徨、無助、懦弱、猶豫不決、夫妻間對事情態度迴異的衝突、以及需要長輩支持的種種反應,是有血有肉角色塑造,更容易引起一般大眾的認同,尤其女性觀者更能照見一個平凡無奇的女性,有一天也能成為改造歷史的人物;其反抗的力量,可以透過女性自覺進而參與公眾事務中累積。
此外被壓迫族群在再現其歷史影像時,對於壓迫的族群常以妖魔化的再現,但在這部影片中,Dash採較客觀的角度勾勒,雖然她試圖透過Rosa個人歷史與整個黑人歧視的大歷史的交錯呈現,欲突顯黑人族裔在美國的歧視及被壓迫史,例如在飲水機、圖書館、公車、買鞋等日常生活空間與行動上的種族區分;黑人被私刑時有所聞;甚而基本公民權之選民註冊時,被惡意拒絕等等情節的安排。但在整個劇情安排中,並非全然指責白人的壓迫,而是在這個運動中,也有少數白人提供助力與參與。
Dash擅於透過影像再現20世紀自己族群的歷史,以曾經被族群與性別所壓迫的女性出發,在歷經一個多世紀民主、人權的努力,在21世紀終於在美國產生第一位黑人男性總統,可稱為在美國黑人邁向族群正向認同的一大步,同時也是任何現存受壓迫的少數族裔在其所居住國家權力位置翻轉的希望象徵,而下一個階段,我們所期待,將有更多的少數族/社群能持續在影像中多元再現,尤其是女性的身影也能在現實世界的權力鬥爭中,不再隱沒無聲。
有關Julie Dash更多的資料,請參考官方網站或是2009女性影展blog。
有關Julie Dash更多的資料,請參考官方網站或是2009女性影展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