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DIY 撰文:王耿瑜 一稿:2002/10/27
二稿:2007/4/20
有一天,一個朋友問起,全世界有多少個影展?全世界有多少人在辦影展?用這個角度想,你們真的是屬於一群稀有動物啊。想想也是,很少有一種行業別的人數佔人口比例,如此之低;而且,無庸至疑,這是一種專業。
辦了兩屆金馬影展,看著身邊的工作夥伴,和一批批面孔熟悉的工讀生,從春天到秋天,從台北電影節、女性影展、紀錄片雙年展,到年底的台北金馬影展,來來去去這一批人,果真是一批逐影展而居的遊牧民族。想想自己,從二十年前的影展觀眾,到現在的影展策展人角色,現在身處於觀眾席,坐在第五排六號的你,可能就是下一個選片排片的人。
於是想要將一些經驗整理下來,好讓未來的稀有動物、遊牧民族,少一些摸索,多一份勇氣和熱情---
雖然前幾年開始,陸陸續續有一些片商主辦的小型影展,諸如聯贏影展,絕色影展等,或是為了消化庫存影片、或是為了整體行銷考量,在此先略過不談,我想影展最好的基本定位,該是一個不以票房收入為唯一考慮點的非營利組織,在此架構下,一種視野和態度,才容易被建立。這幾年愈來愈多的單位似乎都發現了影像傳播的力量,各式各樣的主題,從和平到廢除死刑,從兒童到失智老人,林務局、環保局也開始做一些以綠色、森林為主題的影展、社會局更以家暴為議題舉辦紫絲帶影展。
如何找到自己的靈魂,是每個做影展的人,念茲在茲的。而成立影展的常設機構,即是找到靈魂安住之所。1990年,金馬影展成立執委會,其間人才經驗的養成和傳承,資料拷貝的建檔與整理,以及國際脈動與視野,更在每年上半年固定拜訪的幾個影展中,走出自己的節奏,舖成出自己的連繫網路;2006年,台北電影節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家,雖然,依舊逐年更換策展團隊,至少資料不再流浪。教科書上這麼寫著:組織創設與存在的目的即是使命。
在過程中,看看外面、想想自己;翻閱司徒達賢先生對非營利組織所提出的「CORPS」運作模式,將影展規格套入,決定從這五個面向切入:
C:Clients,服務之對象;即影展觀眾。
O:Operations,創造價值之業務運作,含規劃與組織;即影展組織和工作內容。
R:Resources,財力與物力資源,含資源提供者;即贊助者、片商、主管單位。
P:Participants,參與者,含專職人員與志工;即辦影展的人。
S:Services,所創造或提供之服務;即影展活動本身。
一. 一、C:Clients影展觀眾
像是每年歸隊返巢的候鳥,影展觀眾每年在固定的兩個禮拜,重逢聚首,互通有無,交換情報。十年、二十年過去,有人消失、有人老去,而觀眾席的位子總也不寂寞,年年會有好奇燦爛的臉孔加入行列。周而復始,電影放映,有人喜歡;有人討厭,沒什麼道理可尋。就像影展觀眾,有些善體人意;有些蠻橫粗暴。一種米養百種人,我們做的是服務業,觀眾永遠是對的。
1 (一) 想像他們是誰?在哪裡?
是混東區咖啡館的雅痞?是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是曾經年輕的文藝中年?---在想著要如何滿足他們之前,或許可以先想想本身的定位使命問題,是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是本土與國際的接軌連線?是競賽或觀摩?想清楚了,自然會知道觀眾是誰,需要什麼,對於影展單元設計,及選片方向,有效的宣傳方式,自然紋理清晰。
2. 不要忽略環境變化的影響力。
921之後,所有藝術類展演活動票房明顯下跌是事實;前幾年許多小型影展,如雨後春筍冒出,當然也對原本一黨獨大的金馬影展,造成不小威脅,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所造成的質變,我們從來不可能自外於世界,適時調整,創造時機,應對進退方不至失據。
3. (二) 市場區隔之必要,行銷宣傳之必要。
電影類型千萬種,從文藝愛情、驚悚推理,到以國別、洲別、性別區分,瞭解觀眾族群的取向,可以針對目標市場的比例,去定預算並且找到正確的宣傳管道。十年前開始有同志議題的單元,這兩年數位電影當道,是風潮時勢,也是創造話題之必要。
4. (三) 合縱連橫力量大。
策略性地聯合其他團體,形成一股風潮,創造一種時勢,是快速抓住觀眾眼睛的一個作法。2000年開始金馬影展推出【數位視界】單元,並同時結合媒體合作,尋找相關廠商提供電子影音產品,並同時舉辦「全民DV運動」,觀眾親身參與其間,除了希望培養出未來可能的創作者之外,也和大眾產生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5. (四)追蹤考察,服務對象之管理。
觀眾的口味總是難以捉摸的,在售票之前,永遠不知道什麼片子會大賣。可能是文案裡的一句話;可能是一張劇照,於是觀眾票選單的統計,成為每天晚上工作同仁,收工前的話題,而觀眾留下的基本資料,也成為來年資訊散播的管道。
6. (五)我們有一流的觀眾。
前年有工讀生同學,被不耐久候的觀眾砸下的鐵罐給嚇哭了,去年儲存了重要影展資料的手提電腦被偷了,我們試圖邀請世界上一流的影片來到台灣,盡力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把影展辦到最好,我們也希望有一流的觀眾,帶著多一點點的體貼,快快樂樂的走進戲院。
二、 O:Operations影展組織和工作內容
在壓縮的時間裡,從幾個影展看完數百部片子,就可以大致把片單確認,再確定好影展舉辦的時間(因為拷貝調度以及外賓邀請的旅費分攤,以金馬影展為例,就是要擺在東京,釜山前後,比較划算),以及放映場地(從預估人數,決定座位數及廳數),然後,一個簡約的五人編制到位,就可以開工了。
一. (一)國際聯絡:
就是對外聯絡的窗口,英文要好到可以編出各種理由殺價,並且熟諳推理能力。以下就是工作內容:
1. 影片邀約
A A.根據片單,查詢每一部片發行商之聯絡方式,進行邀片,並附加Entry Form給對方填寫後傳回。 我們曾經為了帕索里尼的電影,追查他的影迷俱樂部,方才輾轉問到拍攝他的紀錄片導演聯絡方式,不備推理能力,顯難身負重任。
B. 請對方先提供所需宣材,包括: 完整填寫的Entry Form、影片規格資料、劇情介紹、劇
照、錄影帶、對白本、導演簡介和作品年表,及其他影片宣傳相關資料、參展紀錄、相關
影評等。就是你在影展特刊上會看到的所有資料,要把所有東西催齊全,可能要花十封信
,三通電話,和望穿秋水的等待。
C、由於租借拷貝的放映版權費加上來回空運費用往往將近買進拷貝的價格,若能購買拷貝
,不僅較為經濟,也可做為外縣市巡迴影展使用,並可慢慢累積成為影展單位的資產。之後
就是請對方開立INVOICE,並儘速進行請款作業。
D、 確認拷貝抵台時間、拷貝來源及歸還處的聯絡方式,如為從其他影展趕來或是須提早
離台的拷貝,要特別註明,以便場次表的安排。曾經有過的驚險鏡頭是,七點的電影,六點
拷貝還在高速公路上,隨時準備向七百個觀眾鞠躬道歉,辦理退票。
2. 外賓邀請
A A.先確認導演來台時間,並於排場次表時特別注意座談會時間的控制。有時候觀眾反應太熱烈,或是千里迢迢邀來的導演太熱情,就可能會發生下一場的觀眾不耐久候,忿而砸場的事件。
B、若先請對方訂購機票,請對方於來台前先將機票INVOICE傳真過來進行請款作業,在
貴賓抵達時立即給付,並請貴賓返國後務必寄回機票票根。一定,一定要提醒導演們辦簽
證。當然,糊塗導演,搞丟票根的事情,簽證需要緊急處理的,發生機率也是不少的。
C、準備貴賓來台資料袋:貴賓行程表、影展節目手冊、特刊、台北地圖、相關旅遊資訊
。影展單位也可主動安排小派對,讓創作者彼此交流溝通。能夠邀請一些台灣導演陪著吃喝
玩樂,就更好了。
3. 座談會安排
A A. 及早確認座談會主持人,並將該片錄影帶、相關宣傳資料先請主持人看過,以免發生貴賓對影片不熟悉,現場無法掌握的情況。最好能夠安排一些可以提問的暗樁,以免冷場。
B、我們也期待有一流的觀眾,可以在片尾字幕走完,導演入場時,能夠留下來參與映後
QA,畢竟,坐了十幾個小時飛機,鄭重赴約的導演,這是基本的尊重。去年在尚‧賈克‧貝
內導演眼前劃過的離席觀眾,讓我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讓他重展歡顏。
4. 拷貝歸還
A A. 在邀片進行同時確認拷貝須離台時間、地點、聯絡人電話傳真,在放映完後立即寄出。前年發生的真實慘劇,是我們買了一張機票請製片親自攜帶拷貝送到美國,以便下一個影展不致開天窗。
B、B.拷貝退還時務必和對方確認運費付款方式、寄送地址,並追蹤是否確實抵達。
否則,碰上辦事效率極低的南歐人或東歐人,可能會在兩三年後突然接到一通莫名所以的電話,以難以辨認的英文,似乎在向你追討什麼---
(二)拷貝管理:
一個需要三頭六臂的人,從影片報關、翻譯、上字幕到電檢、戲院拷貝調度,都靠這顆清楚的腦袋,有條不紊的完成。以下就是工作內容:
1. 宣材處理
A. 收到國外寄來的宣材,檢查是否有VHS、劇照、字幕本、劇情大綱、導演簡介等資訊,若有缺少,要馬上通知邀片同仁,馬上補齊。聲音規格、放映比例都要註明清楚,這些隨手登記的習慣一定要養成,不然積少成多,肯定手忙腳亂。
B. 拿到字幕本發翻譯,拿到劇照要趕快翻拍或掃成電子檔,如果資料遲遲未到,可提前在網路、雜誌上找尋資料,拜科技之賜,快速的你來我往成為可能,猶記十餘年前,仍用電報機傳送的年代,不得不向前輩策展人,俯首稱臣。
C. VHS或DVD預看帶,需要立即拷貝4隻工作帶以供後續送審、翻譯、撰稿、宣傳用,一有時間就進行轉拷的工作。這時候的她,身兼拷貝工廠女作業員的角色。
2. 影片報關
A. 整理片單(包括中、英、原文片名、卷數、片長呎數、出品國家、出品公司
名)、國外片商之影片出口通知單予報關行。一再要求的鉅細糜遺,不只減
少出錯,也和押款金額習習相關。
B. 報關行取通知單至海關及新聞局驗申請放行,影片送至執委會完成進口工
作。正常情況是如此,當然也有像去年「相約戰火蔓延時」導演帶著拷貝從
韓國(釜山影展之後)飛來,先在韓國機場被擋,他忘了來台灣需要辦簽證(雖
然我們早就提醒他了),好不容易上了飛機,人可以入境了,拷貝又被扣在
海關,想盡辦法終於出關,於是上演高速公路搏命演出的驚險鏡頭,還好,
滿堂賀彩的觀眾,讓一切都值得了。
3. 3.翻譯 / 字幕工作
A. 收到國外片商的劇本及影帶,選定適合的譯者,將字幕本、錄影帶及磁片交給譯者,一定要談好價錢和交件時間。儘量以原文來翻譯,做影展的多半是影迷出身,深知影迷的挑剔,當然不希望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情發生。
B. 譯者交稿後,請合適的人審稿。像彼得格林那威的片子,就可能要找生物學者;電子音樂的片子,就必須找DJ來審稿,避免專有名詞、人名出錯,貽笑大方。
C. 將稿件及拷貝交由字幕行製作字幕,購買的拷貝可直接上字幕。租來的拷貝則是用電腦設定、投影機放映。這是一個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視覺藝術和心靈溝通工程。
D. 申請翻譯稿費,字幕本回收存檔。建檔一向重要,相較於其他幾個受限於政府採購法,每每拖到影展開辦前兩三個月才接手、展後即解散的執行單位,資料檔案四處散佚,金馬執委會的常設性組織,更顯得珍貴。
4. 電檢及免稅
A. 將片單及公函致主管機關,知會影展之日期及地點,申請影展辦理事宜。海關、入出境管理局、戲院管區警察局也都要事先知會。畢竟影展的意外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B. 去函電影處申請臨時准演執照。這兩年因數位電影興起,放映規格日趨多樣,經電影、廣電處相互討論後,決定由電影處承辦。循國際影展慣例,影展電影不得修剪,因此每年總有幾部令人爭議的禁演影片,在寫了切結書之後,開放電影相關人士觀看。《感官世界》、《現代啟示錄》都列名其中。
C. 於影展開始前兩個月,去函文建會申請減免營業稅。這點非常重要,前年放映場地臨時更改,超過兩個月的期限,不能享受免稅優惠,令人扼腕。
5.拷貝處理
A. 拷貝寄抵台灣,檢查卷數是否相符及是否於運送過程中有折損,有時片盒和紙箱上的標籤,也會有名不符實的情況發。像今年的《十分狂想》七個導演理應有七本拷貝,試片時才發現少了一個導演,趕緊請國外片商補寄。
B. 上中文字幕,試片,做最後卷數檢查。於影展場次表排定後在每箱拷貝上可貼上拷貝跑片表,每次放映完畢,要請放映師老爺確實倒片,並按次序排列,否則放錯本的糗事,勢必發生,不但對不起觀眾,更對不起辛苦拍片的導演。
6.戲院現場
A. 確認影展放映戲院,洽談合作細節並簽約。從放映師的便當由誰買、臨時片庫的保存防盜、要求放映師放完片尾字幕,到觀眾進出場的動線和安全、場地佈置清潔、售票處的位置,不一而足。一個影展籌備了這麼久,就是為了這兩個禮拜,能夠完美呈現,放映品質是影展單位責無旁貸的要求。
B. 找齊影展工讀生(有興趣的同學可於九、十月留意金馬網站),工讀生工作職稱分工頭、票務、外場工讀生、拷貝工讀生。召開工讀生大會,制訂”工讀生手冊”詳定工作態度、內容、以及到戲院現場實習的時間及排班,當然還有看電影的福利(這是不同於速食店的最大誘因吧)。拷貝工讀生訓練可以從試片開始,不只是看拷貝以及字幕狀況,也要觀察放映室的狀況,以培養發現問題、預防差錯的能力。
C. 影展期間負責觀眾詢問、票務、販賣影展特刊與紀念品及退換票事宜。並負責影展來賓座談會的音響、麥克風(該有聲音時,理應有聲音,常常光這一點就很難)。並於戲院入場處撕票及發觀眾票選單。還要在中場時間,檢查廁所裡是否藏匿想瞞混到下一場的觀眾。
三、媒體聯絡:
需要人種:看事情有獨特角度,做事情要眼明手快,知道什麼時間該說什麼,知道偶爾的謊
言之必要;盡量的真誠之必要。以下是工作內容:
1..官方網站
A、網站的大架構在全體討論確定後,收稿傳稿的動作由這個窗口統一。在影展片單大抵確定後,將片單、影片劇照以及影評寫就的文章,交由官方網站製作﹔至於新聞稿的發送、場次調整異動的最新資訊,都需要隨時更新,以利影迷查詢。
B、贊助廠商的廣告聯結,留言版的回應,在應對進退之間,禮貌和立場的兼顧,是挑戰也是樂趣。
2. 2.試片活動
A、 試片既是為了宣傳,也是為了檢查拷貝。預約試片室,最好將16及35釐米拷貝分開試片。準備影片資料及劇照,隨片附送。體貼周到是絕對美德。
B、 提前抵台的拷貝在翻譯上字好後開始安排試片。試片最好在開幕前一個月前開始試片,以免試片時已來不及宣傳。盡量提前三天傳真或E-mail試片通知給媒體及影評人,註明請勿攜伴參加以及準時入場以免熱門場次無位可坐。當然,也常常會冒出許多自稱是影評人的人,蒞臨指導 ---
C、 檢查拷貝及字幕翻譯情況,詢問放映師拷貝是否有特殊狀況,並確實在映演檢查表上註明,以免正式放映時同樣情況再次發生。
3. 3.校園巡迴講座(和活動組配合)
A、尋找有意配合舉辦講座的學校,高中洽詢訓育輔導組,大學則鎖定電影社、視覺傳播等相關科系,或者學聯會。由於大部分高中的社團活動皆於學期前一個月決定,建議應在學期結束前一個月,先詢問是否有配合意願。
B、 配合的學校確定後,應及早確認演講場地,以及所能提供的視聽設備,協助校方講座的宣傳,並在影展的DM、觀影手冊及海報印出後,提供校方配合放置張貼。
C、 邀請演講者也是學問。一個影評人事前要看許多英文字幕的錄影帶,看完既要寫稿,又要演講,完全奉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可能。
4. 4.媒體合作
A、 平面: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是目標。月刊雜誌至少要在兩個月前聯絡專題版面,根據不同的屬性,找出各自的角度。報紙亦同,但若洽談報紙版面最好確認一定刊登,否則作者稿費無處發放。去年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誠品好讀合辦座談會以連載方式刊登;並與自由時報、公視及FNAC合辦影響論壇,報紙提供版面,頻道提供時段,書店提供空間,各取所需,相互為用,從十月開始吵熱影展氣勢,對票房助益甚多。而這兩年的「金馬霹靂報」、「搶鮮報」的跨界合作,更為影迷帶來最大幸福。
B、 電子:電視媒體該是擴展觀眾族群,最明顯而有效的途徑。但如何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分寸拿捏,決定權往往在媒體主管手上。通常會先洽談帶狀節目的合作可能,其他則以記者會方式處理。事先剪輯影片精彩預告,是影像世代的促銷利器。
C、 廣播:廣播的無遠弗屆,傳播效率不可小歔。去年金馬影展獲得贊助廠商的廣告經費挹注,於台北愛樂電台規劃「金馬電影筆記」,邀請名家推薦影片,並搭配音樂描述該單元的氛圍特色,於11月份起每天3次定期播放,結果推薦的影片銷售狀況熱烈。
D、 網路:網路版面無限制,因此內容可較以上數種媒體更豐廣且深入,雖讀者數量不易估算,仍可全面性提供網站資料。可與入口搜尋網站合作,利用廣播會員社群發放電子報,提早開始披露消息,並多利用BBS的討論區。
4 5.記者會
A、 確認須要召開之記者會。除公布片單、來賓名單之外,貴賓除非是大導演或明星,否則可不用記者會。影展期間所有的記者會或明星會出席影展的相關活動訊息,應於影展開始前整理完畢以通知媒體。
B、 確認記者會時間場地,發記者會通知。記者會佈置物及貴賓桌牌提早準備,相關文宣資料及影帶也事先備妥。
5 6.影展特刊 / 節目手冊印製
A、 小小一本節目手冊,可是暗藏了大大的玄機。觀眾在這個厚厚的、免費的小本子裡,獲得所有的影展資訊,以及可能被刺激的購買慾,每年印量高達十萬份,所以也是最好的回饋贊助廠商的心意,和廣告主的最愛。
B、 從中文片名的決定到場次表的安排都是一種策略,也是我們對票房的預言。要將《痞子逛沙漠》擺在大廳或小廳;白天或晚上;週末或週間,各有蹊蹺,影展老手或可略窺一二。神秘保留場之必要,時間預估之精準,從初排到上機印刷前,隨時都有調動的可能。
C、 確認節目手冊及特刊出刊日,盡量不拖稿,最好於售票日開始前一個月出刊,對於票房及特刊販售較有幫助。影片簡介的書寫功力,介於廣告、文案之間,可能因為一句”宛如奇士勞斯基電影的命題趣味”云爾,而票房超好;也可能因為一張裸體劇照,而一票難求,如何在維持影展操守和迎合觀眾口味上,分寸拿捏,是學習也是樂趣。
D、 影展結束後,要將特刊寄給影片公司及其他國際影展存檔,藉以建立友好關係,來年好辦事。
6片 7.宣傳帶製作
A. 影展片頭是一種宣告、也是一種氛圍。先討論出今年度影展方向及主題,確定有多少經費,有錢有有錢的做法,沒錢有沒錢的做法。今年找到石昌杰、幾米製作動畫,陳柔崢、杜篤之處理聲音;1991年找了麥仁杰做動畫是其一;去年則是把參展影片剪輯成MTV式片頭,邀請林強做配樂是其二。
B. 將各單元的電影片段剪輯成宣傳預告,提供電視頻道以及座談會時使用,這是影展單位的用心,可以讓不知從何下手的觀眾,多一個選擇的參考。那些因此而多花的心力、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也就值得了。
四 四、活動執行:
活 活潑好動、親民愛民是活動執行的基本特質。如何將單純的看電影行為延伸擴張,設計出一些和創作者、觀眾互動的創意活動,需要靈活的巧思和縝密的執行。每個活動因時因地至宜,都是獨一無二的,以下是一些例證:
1 1.開、閉幕典禮:
先 確定開閉幕的影片和影展的主題,確認出席的貴賓,設計活動流程,裡應外合,創造話題和目光的焦點。例如2000年的金馬影展主題是音樂,於是邀請了伍佰、劉若英演唱電影歌曲舉辦了開幕演唱會;2001年的金馬影展主題是聯結,於是邀請了《香港有個荷里活》,《鋼琴教師》兩片,中外各一,做做為雙閉幕片。
2、2.派對動物:
影 影展是交流、是對話、是互通有無。應邀來台的外賓,在看片、座談、訪問、拜會之餘,能夠安排機會和本地的電影工作者,產生對話空間,Party是軟性催化劑。
3、3.延伸活動:
從 電影衍繹、拆解,活動不能自外於電影,活動可大可小、能屈能伸,甚至往往沒有經費,於是就得借力使力。2000年的「電影/音樂夜地圖」找了@live、DV8、地下社會、女巫店等18家店,以憑影展票根免入場門票的方式,進行串聯即是一種方式。
五. 五、票務:
需 要財務概念、會計觀念,細心、負責、清廉,也都是必要條件。之於一個必須自給自足 ,收支平衡的影展單位,票務是創造財源的主力。
1. 確定電腦售票系統的合作對象,確認時間表 / 合作模式,並簽約。去年的「Bin Go」、「Pass Go」的票券設計,今年的「尊爵套票」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以更低的票價、看到更好的電影的一種體貼服務。
2. 公關票發贈,製作、統計各組公關名冊,彙整後並派票,預留戲院保留席,給應邀參展 影片之國內、外電影人士、貴賓現場保留之席位票卷。
3. 現場票務 舉凡賣票、退票、結帳,把握今日事今日畢。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財力支援下,不只把事情做完,還要把事情做好,需要無怨無悔的熱情及毅力。
三 R:Resources贊助者、片商、主管單位
之前提過,以影展為「CORPS」非營利組織的運作程序,將公式套入,也就是:「結合人力資源(P)、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R),經由某一些有組織的活動(O),創造某些有價值的服務(S),以服務社會中的某一些人(C)。」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影展這個組織以及參與者,讓大家明瞭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的這些人、那些事。
有錢好辦事,但是錢從哪裡來?也就是接下來要談的,財力物力提供者(Resources)的開源方式。目前台灣的幾個大型影展,都有主要的財源、主管機關,每年春天舉辦的「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其事;每隔兩年舉辦的「紀錄片雙年展」由文建會主導;而每年年底舉辦的「台北金馬影展」則是由新聞局固定編列年度預算,委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下屬之「台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這個常設機構承辦。
向政府機關爭取經費,要明瞭其政策走向、相關藝文補助的申請辦法及時間表,針對某一單元提出特別企劃,或可申請到一些補助,對經費總之拮据的影展單位亦不無小補。像「全民DV運動」的校園巡迴、去年金馬影展的「宋存壽導演」專題,也都另案處理,爭取到一些額外的補助。
另外,片商提供影片拷貝,以實際行動參與影展活動,亦是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作法。每年在各影展看到的新片,在國際聯絡的信函往返中,可能得知已被某國內片商購買,因此,為了讓影展單元影片更完整豐富,就要轉而向國內片商爭取,在影展首映的機會,也是聯合電影團體擴大參與的一種方式。藉由影展的造勢,傳播口碑,對於未來正式在院線上片,有其實際效益。而影展單位亦可省掉翻譯字幕以及運費。從開源到節流,是窮困的影展單位,念茲在茲,時刻不敢或忘的中心思考。
繼續談談贊助廠商的尋找。曾經,在一個好天氣的中午,於城中市場碰到一個老友,他隨口問起:最近忙什麼?我回答:當一個卑微的乞丐,學習如何向金主要錢。針對不同的單元特色,把自己擺在「客戶」的位置,揣想可能遇到的問題:「對我有什麼好處?」。需要寫很多的企劃案、打很多的電話、拜訪很多的客戶,再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 --- 有些要名;有些要和消費者互動,狀況不一而足,然後我們再依此修改企劃案,只希望客戶有錢的出錢、有贈品的出贈品;或許在”乞丐”行為之外,還可以找到更舒服新鮮的角度:「我們在創造一種量身訂做的虛擬價值」。
於是去年的金馬影展,有了Pioneer提供的廣告預算在台北愛樂電台製作”電影筆記”節目;有了Sony提供的DV攝影機;有誠品開發的自製商品---電影隨身袋、筆記本和燈筆;有Agnes b.提供的筆記本、杯子和T恤,還有貓頭鷹出版的”世紀電影年鑑”、和電資館及文建會提供的”圖說華語電影”----謝謝他們。
另外,各國駐台代表的拜訪,不僅在實質上,提昇了影展的文化交流意義,更提供了開源節流的可能管道。像是法國在台協會、德國文化中心、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日本交流協會等長期關注電影文化的外交單位,不但熱心提供影片資訊、協助聯絡影人片商、甚至提供外交包裹的寄送、幫忙爭取經費補助,例如前年的「彼得․格林那威」導演專題;去年的「哈哈日本」單元,都因此而有了更完美的呈現。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錢如此,贊助亦然。一張誠懇的感謝函、一份完整的媒體報導剪報和成果報告,都是不可或缺的心意表達,也是提升未來贊助機率的基本動作。
四 P:Participants辦影展的人
這是一個「人」的行業。我要如何描述這群人呢?這群人,有很高的理想性格(如果理想可以當飯吃)、對電影有熱情(如果熱情可以持續燃燒,不被撲滅)、樂於分享(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追求快樂(不然為誰辛苦為誰忙)、知道適度的混亂是必要的(因為人少事多,隨時補位的默契是共識)、把工作當信念(而不僅僅只是工作),是這樣的一群影展動物,形成了這個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
讀過一篇奧美廣告的內部文章,提到:「企業文化,是由很多東西組合而成的---傳統、神話、習俗、習慣、英雄、特色和價值等等。而,人是我們的資產。」如何讓這群人,在周而復始的瑣碎細節;極度自我的創作者挑剔的指責;需索無度的觀眾嚴厲的批評之下,依舊保有對影展組織的向心力、使命感、以及高度的工作滿足感,並且以在此工作為榮,確是影展決策者要用心面對的問題。
這群人,這些參與者(Participants),包含了專職人員與志工和工讀生。專職人員,多半是看影展長大的,從影迷晉升為辦影展的人,比較瞭解身為影迷的心理需求,對於電影的品味和知識,視野的開闊和包容,未來發展的策略和創新,都是讓一個影展,保持活力,永續經營的態度。志工組織,在台灣的影展單位尚未成形,多半由影展的退除役官兵提供自願性服務,許多現場人力資源的工作分配,仍靠一小時八十元的工讀生完成,如何讓這批臨時召募的工讀生,在第一線面對觀眾服務時,進退得體,微笑有禮貌,又具有靈活應變的能力,事前的訓練;事後的檢討,讓他們在獲得看電影的福利之外,有更大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都是影展單位聚集能量的方式。
有一句蘇格蘭的古諺:「當你活著的時候,請快樂!因為你將死很長的一段時間。」伙伴們,祝你工作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